组内动态

“战疫科普云论坛”进行时,大咖齐聚,再续华章!

    发布时间:2022-04-29 16:20:37    
...

“科普不停,齐心战疫,聚焦新能源材料,专家学者将自己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的普适语言,身体力行做好科普工作。”4月17日,武汉理工大学鸿儒论坛及战疫科普高端论坛之“新威特约”系列科普直播开讲。论坛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教授、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晏成林教授为嘉宾,在线为高校师生带来一场新能源材料科学知识专题讲座,激励广大科研工作不忘初心,促进科研创新。此次论坛由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主持。

图1.麦立强教授主持战疫科普高端论坛

“纤维服装的演化史就是一部人类能量运用史。人类对纤维材料的使用从天然材料逐渐演变为人造纤维,甚至到未来的智能纤维,反映了人类逐步实现了对能量储存和释放的主动性和掌控性。”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从能量管理、能量储存、污染处理三个方面介绍了杂化纤维材料在能源与环境方面上的应用。

兼顾保暖和亲肤,“软硬适中”的柔性纳米纤维材料桥连气凝胶隔热材料,能高效阻止热量散失,具有极其优异的保暖隔热性能。朱美芳院士课题组不仅研发可穿戴的功能纤维材料,还研究功能纤维材料在能量储存上的应用——一种结构、功能和电化学一体的杂化纤维。这种纤维由功能性能转换层、电化学存储层和结构性存储层组成,分别实现了潜热的释放和与吸收、能量的储存和隔热。在污染处理方面,朱美芳院士阐释了过滤纤维设计思路、PAN-S协同杂化设计在解决空气、饮水和固体污染问题上的应用,其课题组提出的等离子体/催化回收设计思路能实现废弃口罩高效回收。

图2.朱美芳院士作精彩报告

“诺奖花落锂电是否姗姗来迟?不,这只是锂电盛宴的开始!”苏州大学晏成林教授为大家讲述诺奖与锂电产业前沿。晏成林教授给线上听众们分享诺奖得主之一约翰·古迪纳夫的传奇科研人生,介绍了锂电池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为生活带来的飞跃,以及全球锂电行业发展存在着的一些关键瓶颈,并用图片展示了锂离子电池制造的主要过程。晏成林教授指出,锂离子电池制作过程繁琐,成本相对高昂,要继续推广锂电池的使用范围还须在现有基础上攻破核心技术、降低成本。

图3.晏成林教授作精彩报告

近期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兼顾科研工作?论坛上专家学者纷纷为科研工作者支招。身处上海的朱美芳院士认为,只要保持好的心态,沉下心,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能够实现沉浸式科研,取得优异的科研效果。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表示,科研工作者们应珍惜时间,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攻坚克难,为突破我国科技痛点、难点作贡献。在疫情严重的地区,虽不能进行实验,可以对课题进行思考和深入调研。晏成林教授说,不同领域科研工作者应该在其领域进行相关研究,为疫情防控作积极贡献。“在学校和学院的合理安排下,我们坚持宿舍-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有条不紊地学习和进行实验,同学们心无旁骛,效率也能得到保证。”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廉思甜作为学生代表与大家分享了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习和科研工作。


图4.线上线下人员积极参与

此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吸引了高校师生参与,更有很多社会人士积极加入。听众们纷纷表示,讲座内容通俗易懂,收获很大。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材科sy1901班王林参加线上讲座后表示收获颇多。在我们的常规认识中纤维材料是主要用在衣物等方面,而朱院士团队所做的工作却将纤维材料“玩”出了新“花样”,运用在储能领域,可以为将来的柔性智能穿戴设备的供能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运用在污染物处理方面,大大提高了污染物处理的效果的同时能降低成本,这将极大地助力我们国家及全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黄孟表示,麦教授组织的抗疫云论坛为科研人员跨学科交叉的交流与互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抗疫同舟共济,科研互帮互助。

麦立强教授为弘扬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两翼理论”,促进疫情期间的科学普及、沟通交流与和谐生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发起组织的云端高端论坛之“战疫科普高端论坛”。目前本论坛已成功举办四次,受众人数已超过两万人次,已受到了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肯定和报道。本次抗疫科普论坛也是同时是武汉理工大学第31期鸿儒论坛高端讲座。鸿儒论坛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依托学校国际一流材料学科打造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特邀国内外学术造诣深厚、具有极高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工程专家作为主讲人。往期讲座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赵东元院士、江雷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Jean-Marie Lehn 院士、Jean-Pierre Sauvage院士、J. Fraser Stoddart 院士等国际顶尖学者。麦立强教授将继续推出“云端学术论坛”新系列,将带来不同类别的学术及科普讲座。